叶剑英故居位于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,依靠虎形山而生。因山形酷似老虎,于是得名虎形山,而叶剑英故居恰巧位于山体“虎头”的部分。
地处文化之乡、扼据虎形山下,环境影响着人的成长,这似乎与才兼文武的叶剑英形诚人杰地灵的微妙关系。
背靠虎形山
面临大莲塘
叶剑英故居建于清代,共有房屋15间,其中四间是叶剑英家所有,叶剑英的卧室在上堂右侧。
1897年4月28日,叶剑英诞生在这个房间,并在这度过了他的童年、少年时代,门边的小方桌是叶剑英少年时期读书做功课所使用过的小书桌。
每天晚饭后,他和弟弟、妹妹们帮助妈妈收拾完碗筷,用抹布把小方桌擦得干干净净,就摊开书本,做起功课来。
家里买不起油灯,他就在大人的帮助下,从山上砍来野生的细竹,经过加工,做成“竹精子”,点燃照明。“竹精子”燃烧时偶尔爆裂的火星,烫伤了他稚嫩的皮肤,母亲见了十分心疼,而他自己却仍在埋头读书,毫不在乎。
这段灯下苦读的岁月在叶帅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回乡时见到小方桌还在,叶剑英感慨万千地写到:八十三年一瞬驰,木窗灯盏忆儿痴。人生百岁半九十,万丈霞光值暮时。
少年的叶剑英活泼好动,不但书读得好,而且喜欢体育活动,是个踢足球、踢毽子的能手。
他热爱劳动,时常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。进入故居后右侧第一间房是叶剑英家的厨房,因为叶剑英的父亲叶钻祥在家中排行最小,所以分到的厨房面积较为狭小。
在小厨房里,少时叶剑英帮父亲做仙人粄的故事在叶姓宗亲间广为流传。
叶帅远方堂兄弟叶宜生:有一次叶帅的父亲,出门以后就赶不上回来煲仙人草了,他以为明天没有仙人粄卖了,他从外面回来以后,却看见仙人草已经熬好了。
叶帅七、八岁的时候能够完成一个成年男子才能完成的事情,当然他不是逞蛮力,他是用技巧。
建国后,叶剑英分别于1951、1953、1971和1980年四次回到故居。 1980年5月14日,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、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叶剑英最后一次回到故居,见了家乡人民,在现场的叶宜生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,叶帅站在故居门口,向乡亲们招手致意,“叶帅说,我回来看大家,大家也来看我,我很高兴,感谢大家。我们一定要团结,共同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好。”
午饭过后,他还要求在儿时的床上睡一觉,但因为房屋潮湿,对他身体不好,大家劝说他只睡了一个午觉,叶帅心满意足的欣慰感和恋家情结溢于言表。
在叶帅逝世三周年之际,1989年,故居旁的叶剑英纪念馆建成开放。
2007年,在故居和旧纪念馆的基础上进行整合、扩建与充实,按国家4A级旅游区标准建造的叶剑英纪念园建成开放,成为无数游客瞻仰、缅怀叶剑英光辉伟大而传奇一生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。
虎形山下立丰碑,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,在这里领略这位功勋卓著的元帅风采,缅怀历史,追寻红色足迹,激发爱国爱乡之情。
来源:梅州文广旅游;编辑:可燃冰 |